各地草原虫害将陆续进入发生期,为进一步做好监测工作,掌握灾害发生动态,确保适时开展防治,特提出以下技术要点。
一、监测重点
5月要重点关注毛足棒角蝗等早期蝗虫、叶甲和春尺蠖发生动态,6月要重点关注亚洲小车蝗、西伯利亚蝗、意大利蝗、西藏飞蝗、草原毛虫和草地螟发生动态,7月要密切关注境外亚洲飞蝗发生动态。当前,各级草原技术推广部门要组织做好虫卵调查和孵化进度监测工作,及时发布预警信息。
二、技术要点
(一)草原蝗虫
当前,草原蝗虫监测重点是卵期调查和发生期调查。
1、卵期调查
蝗虫越冬卵死亡率和发育进度调查应在当地春季土壤解冻时开始,每间隔5天挖一次卵,共查3次,每次至少挖取5个卵块,检查时需将卵块剖成卵粒。通过掌握虫卵越冬情况和发育进度,预测当年灾害发生情况。
为准确预测当年的发生面积和程度,应在蝗卵孵化前调查1次,并记录虫卵密度。上年若为一般发生年份,只需在上年残蝗分布区域内调查。若为严重发生年份或成虫有远距离迁飞习性,应扩大调查面积。
2、发生期调查
自蝗蝻出土始期3天后,每3天调查一次直至3龄结束。在蝗蝻出土盛期和2~3龄期各进行1次调查,调查蝗蝻发生面积及密度,记录蝗蝻发生情况,通过蝗蝻发育进度,预测当年灾害发生面积、程度和时间,以便提前准备防治工作。
(二)其他害虫
叶甲、春尺蠖、草原毛虫、草地螟等害虫要做好越冬幼虫发育进度调查。早春土壤解冻后,在既发地或越冬地进行定点调查,直至成虫羽化,记录幼虫密度,并观察发育进度,预测当年的发生面积、程度和时间。
对于草地螟等具有迁飞习性的害虫要利用诱虫灯进行成虫调查,在此基础上结合气象数据,严密监视种群的迁移路线和扩散地,调查其分布面积及虫口密度,预测下一代或翌年灾害发生情况。
三、注意事项
(一)及时发布灾害信息。积极组织人员开展监测,密切注意害虫发生动态,准确掌握发生趋势,及时准确发布中、短期虫害预报,为防治决策提供依据。
(二)严格执行技术规范。严格执行相关的国家(行业)技术标准,强化责任,加强管理,规范调查工作。
(三)适时开展防治工作。及时汇总、分析监测数据,根据发生特点和趋势制定预案,储备物资,发动群众。一旦虫口密度达到防治指标,迅速开展防治工作,避免贻误战机。
(四)确保灾害信息畅通。防治关键时期,各级草原虫害防治机构实行24小时值班周报和零报告制度,如遇重大虫情随时上报,值班期间禁止脱岗、漏岗,杜绝瞒报、错报。